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如何“走遠走好”?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我國老齡人口占比上升5.44個百分點。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西安市60歲以上戶籍人口有174.22萬人,占總人口的18.55%。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加快趨勢,西安市鼓勵多元化養老模式,支持社區養老發展。近年來,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在西安市雁塔區、新城區等城區逐漸興起并取得成績。作為新型的養老模式,嵌入式養老在社區內整合養老服務服務資源,為老年人的就近養老提供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養老困境。
功能全離家近社區嵌入式養老受歡迎
據了解,社區嵌入式養老概念起源于2013年上海的養老探索。為滿足老人“在家門口養老”的愿望,上海市閔行區顓橋鎮政府利用社區閑置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起了小型養老院,破解了當地養老難題。此后,社區嵌入式養老成為養老行業的現象級熱詞。其中,“嵌入”是指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運作方式嵌入,在社區范圍內引進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機構,為社區及周邊的老人輸送各類養老服務。
記者走訪發現,我市的西京社區、育華社區、紅專南路社區、大唐社區、福邸銘門社區等多個社區都在探索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從類型上看,有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還有社區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一般由專業養老服務主體運營。“機構養老價格高,居家養老治理機制效率較低。相比下來,嵌入式養老模式資源靈活,且規模小便于管理。”電子城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社區嵌入式養老可以說是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兩種傳統養老模式的補充和更新,這種新模式越來越受老人們的歡迎。
“選擇住在社區里的養老院,一方面是因為離家近,方便我常回家看看,兒女平時想來看望我也很方便。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里都是我熟悉的鄰居或朋友,平時和他們在這兒打排球、合唱、學書法,不像外面的養老機構,長期封閉沒了家的味道。”全托住在西京社區天使愛心護理院的陳老太告訴記者,79歲的她因腿腳不好已基本無法自理,如今已在社區護理院住了一年多。“服務項目齊全、離家近是選擇社區護理院最大的兩個理由。”現場老人們一致說道。
記者在西京社區天使愛心護理院看到,院內干凈整潔,墻面大部分采用落地窗,整體寬敞明凈,老人們的日用物品儲物柜都標有姓名。“我們天使愛心護理院屬于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主要為社區里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生活照護、慢性病管理、康復治療、心理撫慰、營養膳食等服務。同時針對社區里的健康老人,也提供日間照料、居家服務、助餐助醫等上門服務。”西京社區護理院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護理院內設置床位66張,為了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院內分為半失能護理區、失智護理區、重癥護理區、樓頂花園活動區四個功能區域。
除了功能全、離家近,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經濟實惠也是社區養老模式受到老人歡迎的一大原因。“外面的養老機構大多收費高,動輒就是一個月四五千元,甚至更高。而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一個月收費一千多,我的退休金完全可以支撐。”住在韓森寨街道福邸銘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劉紅棉老人告訴記者,在算過一筆“經濟賬”后,她認為性價比高是她選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主要原因。據福邸銘門社區書記藺倩介紹,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自理老人每月1270元,半自理老人每月1470元,其中包含餐費、床位費、服務費以及夏冬兩季的空調費和取暖費。“由于剛運營不久,我們在此基礎上還有適度優惠,轄區不少老人也是因此辦理了入住手續。”藺倩說。
困境:護工隊伍不穩定價格機制未理順
“我們護理院目前護理人員有20人,但讓人擔憂的是,年輕護工們一般能堅持干兩年的都很少,很多都是應聘一年后就離職。”談及養老護理院的困難,西京社區天使愛心護理院司院長坦言,院內的護工多為00后和90后,年輕護工們本應用自己的青春活力來感染老人,但走上工作崗位后發現內容非常繁瑣,還有很多要學習了解的東西,且需要極大的愛心和耐心,而由于經常面對生離死別,年輕護工們普遍壓力大而選擇離職。“應屆畢業生和在一線工作的養老護理員同樣很難招,留住他們也不容易。”司院長介紹。
此外,價格機制未理順也是社區養老面臨的一大困境。“護理院價格高低容易引起爭議和困擾。如果入住費用設置得過高,普通家庭負擔不起,老人難以入住。但若將入住費用調得過低,又沒法收回護理院自身的建設成本和各類運營成本。”司院長說。
“傳統的養老觀念根深蒂固對于新型養老模式的推廣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礙。”福邸銘門社區書記藺倩說,嵌入式養老雖然不同于傳統養老院,有著離家近的優勢,但部分人仍拘泥于把老人送去養老院就是不孝的觀念。另外,當前居民對社區養老了解較少,接受起來依然有一定困難。
專家:吸引養老服務人才找準定位規范發展
如何讓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走遠走好”?
陜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紅娟給出了幾點建議。針對護工隊伍流失嚴重、不穩定等難題,楊紅娟認為,社會各界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對養老工作的職業認同感,讓護工行業獲得公眾的信任和尊重。“養老護工人員勞動強度大、晉升空間小等因素導致這一職業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要解決這一難題,就要綜合各種力量,為年輕人建立平臺,提供全方位保障,讓他們在崗位上找到人生的價值。”楊紅娟說,近年來,政府在培養養老服務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如職業學校開設養老護工專業,運用財政資金、就業基金、失業保險基金等公共資源推進學校或養老機構培養優秀人才。接下來,大學應該在幫助年輕人做好合理的職業規劃上做出更多努力,以進一步轉變年輕人的就業觀念。另一方面,養老機構要給予護工們實實在在的鼓勵和人性化管理,在薪酬、晉升等方面向護工人才傾斜,如此才能讓更多的優秀年輕人留下來。
“嵌入式養老是養老服務的新形式,目前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無論是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阻礙其發展,或是價格機制未理順,這些困難歸根結底是社區養老機構的適配度不足造成的。”楊紅娟說,當前社區養老的服務質量和從業人員配比大多不夠完善,要想走得更遠更好,必須利用自身優勢,從供給端做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
楊紅娟認為,嵌入式養老運營主體要利用政策紅利,找準自身定位,提高其資源匹配水平。社區和養老服務企業要明確規定責任分工、服務內容、受眾范圍、養老服務器材使用與維護等方面的責任,同時相互支持和監督。在管理和評價中,要淡化以床位數量為主要指標,應更加注重服務質量、設施水平、客戶滿意度等軟性指標。楊紅娟說,目前社區醫養融合服務體系尚未形成,政府部門在對嵌入式養老進行扶持的同時,還應在在其軟件和硬件的設置上出臺硬性標準和細化指標促進其規范發展。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雷杰 實習生 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