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養老——農村地區農民集中養老新模式探索
[摘要]嵌入式養老是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關鍵,一種解決辦法是:通過嵌入農村自然村落的專業社會組織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打造相對健全的原生態農村養老社區。幸福老人村作為長者照護之家的升級版,立足農村養老實際將小微養老機構嵌入鄉村,采用社會組織投資、政府支持、社會組織運營的模式,填補了街鎮養老院和老年互助睦鄰點、居家養老之間的空白,打通了農村地區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的資源通道。其價值在于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就近養老問題,借助公益社會組織力量,激活撬動整合農村資源,實現了老人、農民、社會組織多方共贏。
引言
當前,農村地區老齡化和空巢化現象日趨嚴重,政府提供的養老資源遠不能滿足這一需求,社會組織的嵌入式養老模式有助于激活社會養老資源,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農民在自然村落居住相對分散,養老資源匱乏,嵌入式模式成為農村養老的一種有效路徑選擇。幸福老人村嵌入式養老項目于2015年3月經上海市S區民政局批準成立,該項目又被稱上海Y社區長者照護之家,為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專業性運行是幸福老人村的重要優勢,其是上海市首家社會力量參與、借助農村公益養老項目運行的小微專業養老機構。
隨著城鎮發展進程加快,農村留守老人數量持續增多,導致農村老齡化程度與中心城區同樣嚴重,農村“空巢”老人比例不斷攀升。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后是農村勞動力及農地使用規模大量縮減以及由此引發的農村空心化所帶來的養老問題。[1]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S區浦南地區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Y鎮35.02%、M鎮37.36%、Z鎮39.12%,農村地區老齡化已經成為新常態。以幸福老人村所在的X村為例,戶籍人數3285人,60歲以上1151人,占比35%,70歲以上老人共有547名,占本村人口16.7%。可見,村內老齡化程度高,不少老人子女較少在家,缺少陪伴,獨居在家,X村農村養老現狀在農村地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養老困局:農村養老資源稟賦的現實分析
農村養老有其特有的稟賦特質,這是農村地區養老的最大實際。中國農民主體自古就有鄉土情結,農村老年人既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更有著對農村家庭環境的心理依賴。在上海市郊鄉村,不少子女遷居城區或長期離家,造成了農村“空巢率”高,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但就老人意愿層面來看,不少人卻寧愿“獨居”也不愿離村。同時,相對城區而言,農村養老還存在農村老人經濟負擔能力弱、農村老年照護需求與服務供給不匹配的矛盾,以及農村養老資源分散、農民居住分散等問題,造成了農村養老壓力大增。如,地處上海浦南地區的Y鎮,農村老齡人口基數大,各類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加上本地的老人不愿意到城區和外地養老,不習慣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因此,農村養老不宜直接照搬城市社區養老模式。一方面,農村老年人對土地、家鄉具有濃厚的鄉土情結,對封閉式的養老院心理上也較為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養老機構高額費用,使得農村老年人難以承受。這種鄉土情結對政府給農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提出了新挑戰,如何能讓他們以較低費用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這也是農村養老急需破解的問題。
近年來,上海基于各種養老模式面臨的形勢需求,已經出現了社區嵌入型的小微養老機構——長者照護之家(注:2014年上海市民政局印發《“長者照護之家”試點工作方案》(滬民福發【2014】38號),長者照護之家作為迷你養老模式,主要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的社區養老設施和服務,主要采取的是嵌入式設置,輻射周邊地區。)。相對于專業的養老院和互助式養老睦鄰點,嵌入式養老立足農村的養老實際,功能又大于設在居民家中的老年互助睦鄰點,能夠就近為老人提供養護、康復、托管服務,是一種讓老人就近接受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小微機構,對于不符合正規養老院條件的社會組織而言是一種新選擇。嵌入式作為一種組織嵌入,把社會組織專業的養老資源帶到社區,把政府為老服務的實事項目送到老人身邊,打通了農村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嵌入式養老模式打破城鄉居民地域分割、單向流動的居住生活格局,形成城鄉居民共融共同、雙向交流互動的居住生活格局。[2]Y鎮幸福老人村養老模式本質上是長者照護之家,但又超越了一般的長者照護之家功能,其嵌入的是農村自然村落,借助社會組織的介入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形成了村地區幸福老人村的品牌和平臺,填補了街鎮養老院和老年互助睦鄰點、居家養老之間的空白,打通了農村地區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的資源通道。嵌入式養老模式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等方面整體提升,有助于重新塑造農村的社會結構。其特質如下:
首先,立足農民需求來規劃養老事業。幸福老人村是農村地區綜合性的養老解決方案,堅持把老人養老需求與規劃有機結合。從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出發,提供符合農村老年人生活習慣、切合中國傳統養老觀念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推進機構服務家庭化、家庭照護專業化,同時實現兼具生態景觀功能的養老規劃,突出鄉村風貌優勢和農村特色。
其次,立足盤活農村閑置養老資源。農村養老資源相對缺乏,但是也有獨有的資源需要盤活。幸福老人村是連接養老院和居民家庭之間的養老樞紐,填補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環節。
最后,立足提供一站式的養老功能。幸福老人村將長者照護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助餐點、助浴點、衛生服務機構等整合設置或鄰近設置,優化養老服務功能,打造農村機構服務與居家服務、專業服務與輔助服務推送中心,形成以點帶面的農村養老服務格局。
二、嵌入式養老:農民家門口的專業養老之路
養老模式是經濟形態、風土人情、家庭制度、文化傳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農村地區養老模式不同于城市社區的生活形態,幸福老人村是在發起人不經意的一次閑談中發起成立,一個創意想法之所以能夠落地生根,關鍵是破解當前農村地區養老的痛點。這個痛點就是農村地區人口空心化、老人空巢化現象嚴重,養老資源相對匱乏,養老服務專業化缺乏等諸多問題。嵌入式養老基于政府、社會、家庭等主體協同發力,通過社會組織外部嵌入激活養老相關要素,進而實現養老各方協同發展,激發農村地區養老服務市場活力。嵌入式養老的邏輯不是另起爐灶,也不是整體的改造,更不是異地的寄宿養老,而是通過多方主體外部嵌入激活市場和社會中的閑置資源,吸引城市優質資源向農村地區流動和聚集,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均衡和優化城鄉養老服務資源配置。
目前,上海農村養老布局已初步形成鎮(街)有“院”,片區(村)有“所”、村組有“點”的三級布局。其中鎮(街)有“院”指的是街鎮層面的養老院和為老服務中心為代表的農村地區機構養老模式。片區(村)有“所”指的是純農地區以村為單位,依托農村閑置資源,由小微社會組織興辦具有生活照料功能的老年托養所。村組有“點”指的是農民以自有住宅、閑置房屋的互助睦鄰點,這是具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互助養老模式。農村地區居家養老之外的三種主要養老模式,共同構成農村地區的養老格局,政府、社會和農民共同參與,分別發揮各自功能優勢。其中,幸福老人村屬于小微社會組織嵌入農村社區的養老模式,在農村養老格局中居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也是創新農村養老模式的突破口。
養老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也應從全社會中尋求破解之策。當前,農村地區空巢獨居老人不斷增加,家庭小型化趨勢日益增加,居家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農民在情感上由于故土鄉鄰的情結,不愿意離開熟悉的環境到養老機構去養老。實際上,按照上海“9073”養老模式(注: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的目標,機構養老承擔的比例非常有限,而老人睦鄰點作為互助式養老的專業性不夠,不能提供專業化的護理、照看功能,只能作為農村地區農民自治互助的活動點。因此,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養老要有新的不離土的解決途徑,重點就在于解決專業化養老供給不足的難題。
幸福老人村是長者照護之家嵌入在自然村落中的一種養老模式新探索,打破了異地集中的傳統養老模式,有效利用了閑置農村宅基地。改造后的宅基地用于農村老人養老,其緩解了農村養老供需矛盾,破解農村養老服務場所資源短缺的壓力難題,滿足了農村老年人在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親的情況下,讓農村老人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幸福老人村服務的老人80%以上來自本地的農村,從最初剛入住的時候7名老人,到現在有41位,護理等級輕度8位,中度17位,重度16位,其中通過社會力量幫扶結對的老人有5位,平均年齡84歲。日間照料服務目前固定有60人,老人可以在這里享受到助餐和洗浴娛樂等服務內容。村內老人平均年齡在87歲,其中,本村、鎮老人占80%,其余來自S區其他街鎮。從失能程度上來看,約有三分之一老年人為重度失能人員。2016年2月運營至今,幸福老人村實現了本地老人足不出村、足不出戶的專業、優質、便捷的養老服務。
嵌入式養老作為傳統養老機構的重要補充,幸福老人村讓一批有養老需求的老人在“不離村”的條件下,延續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大程度的養老條件改善。上海市S區Y鎮X村農民住宅進行了適應養老服務的專業規劃和布局,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5個區域設置床位49張。硬件條件依照本市養老機構建筑設計標準,設無障礙設施、智能呼叫系統、一鍵式電話、管理服務平臺等,全區域實現監控,公共空間各區域加裝紅外線等,以確保老人活動安全。這個被譽為“幸福老人村”的上海Y鎮X長者照護之家,在項目啟動之時,就規劃為首先為本村以及臨近農村的老年人提供24小時照顧護理、日間照料托養、居家養老等服務,并嘗試探索讓目前已享受政府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的農村老人也可在此選擇相對集中養老。
顯然,幸福老人村養老模式找到了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平衡點,是當前農村地區各方都能接受的養老模式選擇,幸福老人村是目前國內最早通過盤活農村宅基地介入農村老人養老的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之中,政府應積極發揮維護市場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定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制度等職能。[4]而社會專業組織則發揮其專業的優勢和活力,助推農村養老事業實現專業化發展。幸福老人村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集中照護和上門護理的養老服務設施綜合體,一般采取在農村地區嵌入式設置,作為養老資源集中配置中心進而輻射周邊農村地區。
三、“社會組織+”:農村嵌入式養老的功能疊加與拓展
嵌入式養老模式能夠成功運行的關鍵是社會組織作為主體牽引發力,在物理空間上實現組織設置嵌入打造養老平臺,在功能層面上通過養老專業服務嵌入保證養老服務品質,嵌入式養老模式實現了養老空間和功能有機轉換。作為上海首家社會力量參與、借助農村公益養老項目運行的專業機構,其發揮了社會組織參與養老事業的專業優勢與巨大活力,以幸福老人村為平臺整合農村宅基地,引進了公益項目,推動了農村就業,探索創設了農村地區嵌入式專業綜合養老平臺,持續對農村養老事業發展賦能提效。
(一)社會組織+宅基地,打造農民不離鄉的養老生活
相對于城市,農村地區宅基地資源相對閑置,農村居住人口持續下降,年輕人離開農村涌進城市,農村人口結構日趨老齡化,農村養老問題呈現出比城市更為嚴峻的境況。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再能滿足農民的養老需求,而社會組織嵌入到農村村落和農民中間,突破了以前普遍地集中進駐養老院的養老服務方式。幸福老人村在充分尊重和保護自然村落樣態的基礎上,為農村老人量身打造出了原生態養老村落,更大程度還原和延續了農村本地老人的生活方式。幸福老人村的場地利用農村宅基地房屋改造,不同于其他專業化養老機構場所,幸福老人村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嵌入在農村鄉間,與鄉村生活融為一體。
農村的宅基地作為重要的養老資源把老人、養老機構、社會資源連接起來,嵌入式養老讓幸福老人村保持了鄉村自然村落的生態環境,農村老人還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在內心更容易接受這種養老模式。這些改造的房屋,完整地保留了農村老宅的生態結構,整治了周邊的環境,也留住了農村的自然氣息。村陌中不失現代,古樸中又顯新穎,整修一新的村舍被小橋、流水、涵養林包圍,成了老年宜居社區,新農村里的一道風景線。
嵌入在鄉間的幸福老人村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背后是其田園詩意的養老理念。歸根到底,自然村落的養老模式是一種熟人之間的養老模式,老人與老人、老人與工作人員同處一個村落,他們之間倍感親切,造就了幸福老人村帶有互助型養老的特征。而互助型社會養老具有極強外溢效應,它所帶動形成的互助文化和互助社會可以驅動文化興盛、凝聚鄉村民情。[5]幸福老人村房屋附近的部分閑置村民自留地,被規劃成種植綠化和農家小菜園等場所,根據時令實現季節性播種,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田園勞作”之所,耕作物亦兼具觀賞性和食用性。村屋四圍,原有的河道、竹林等也被保留,規劃成景,供老人散步休閑。立足自然村落的養老模式讓老人們身在村中享受與專業養老機構不一樣的軟件和硬件,讓老人們離家不離村享受與普通養老院不一樣的服務水平。
(二)社會組織+功能,放大幸福老人村輻射作用
按照組織學的原理,功能決定著組織的價值大小。社會組織+功能就是不斷拓展幸福老人村的養老服務功能,把養老平臺做成整合社會資源的樞紐,進一步打造成農村開放式的養老空間。幸福老人村的模式能夠生存發展關鍵是其功能不斷升級和疊加,為農村老人提供多層次的高質量養老服務,其打通了農村地區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銜接,具備了較強的功能復合、設施綜合、資源輻射功能。
從長者照護之家本身來看,幸福老人村最初的功能是專業機構的養老看護功能,主要面向農村失能老人、高齡獨居老人以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涵蓋機構照料、社區照護、居家護理的一站式綜合性服務。其主要功能包括:為經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為二級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機構住養照料;為大病出院仍需康復護理或家屬需要喘息服務的老年人提供短期寄養服務。
從農村地區綜合養老平臺來看,幸福老人村實現了一個點到一個面的輻射,受益的農村老人群體也不斷擴大。在長者照護之家基礎上拓展服務老人的輻射帶動功能,既提供集中式的養老服務,也提供上門式的養老服務。幸福老人村可以根據自身供給能力和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開展以下一種或多種服務:為未入住機構的農村老年人提供相當于機構專業水準的上門照料、護理服務;其他可以延伸至社區、居民家庭的為老服務,如日間照料、老年人活動、老年人助餐、老年人助浴、家庭護老者培訓等。幸福老人村專業化特色服務功能拓展激活帶動了農村地區閑置的養老資源,這也正是嵌入式養老平臺的獨特價值所在。
(三)社會組織+公益,提升幸福老人村的文化品位
公益性是養老機構的靈魂和初心所在,社會組織助人為樂的公益精神與農村地區鄰里相助的鄉風民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農村地區的鄉村道德文化具有喚醒和培育的作用。此外,社會組織有著運用激活社會資源力量的天然優勢,社會組織+公益就是通過社會公益的運作方式,把社會上公益的組織和志愿者積聚到幸福老人村,讓城市的資源流動到農村,為農村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幸福老人村通過農村公益養老項目培育和帶動的方式,形成資源鏈條,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益組織和項目參與到養老、助老活動中來,既減緩村內老人的經濟壓力,也增強輻射周邊地區老年人的能力。
首先,引入慈善力量開展養老公益。養老本身就是社會公益事業,社會組織專業養老需要引入社會慈善力量參與到養老事業中。為了使養老收費標準降低,幸福老人村主創者在運營過程中,組織引入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其中,除了政府外,還得到S區老年基金分會區慈善基金分會、S區益行企業家促進會、H區公益慈善聯合會等近百余家單位和個人的捐贈實物及資金支持。幸福老人村通過慈善公益活動方式,吸引企業通過資助方式參與幸福老人村建設,帶動社會養老公益發展。其次,通過公益項目推動農村養老。項目化運作是公益項目品質的保障,有助于形成社會組織、社會志愿者與老人的正向良性互動。幸福老人村通過與本地公益組織合作,讓較為專業的志愿者介入關愛老人的生活陪護、精神陪聊等全過程。比如,在幸福老人村設立公益活動基地,定期舉辦老人關愛活動,設立集中服務窗口;與當地學校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定期開展幫扶活動;引入綠植培育項目,讓有精力的老人動手參與綠植小盆栽養護,再經過公益義賣來形成資金儲備,用來減免養老服務費用等。最后,培育“孝文化”系列活動。文化品牌營造是提升整個養老公益項目的靈魂,可以更高層次整合養老資源。幸福老人村通過帶動各類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企業、學校和志愿者開展以志愿服務為主的微孝項目,形成了“孝文化基地”,系列孝文化活動的介入讓老人的精神和生活質量得到更大提升。如 “微孝工坊”通過與公益組織合作,鼓勵力所能及的老人做一些手工藝品,然后進行義賣獲得資金,一方面讓老人們覺得自己對社會更有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微孝行動”系列已融合成孝文化線下推廣和公益對接的平臺,老人們從這些活動中感受到了濃厚的文化氣息,精神得到慰藉,身心獲得照料和精神滋養。
(四)社會組織+文化,重塑可觸摸的鄉愁記憶
文化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嵌入式養老也體現為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專業養老與農村鄉風民俗的融合。鄉土風情是農村特有的資源,嵌入式養老+文化就是要深植于農村的土壤中,重新煥發農村鄉土風情社會活力。幸福老人村不僅促進了鄉村養老產業發展,實現了養老的照料功能,而且也搭建了一所農村生活和精神的家園。從發展理念上看,鄉村養老并不應該僅僅被視作是農村老人被生活照料的一個途徑,它也是對鄉村生態的審視和對鄉村文化傳承的守護,應該賦予鄉村養老更多的精神承載和傳承。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農村養老必須要讓農民參與其中,使農民去了解、理解和認同那些曾經給予他們心靈寄托、生活意義的文化,用自己的力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6]農村老人是農村傳統文化傳承的鮮活記憶,幸福老人村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平臺。幸福老人村不只是一個老人養老的場所,同樣是農村文化的記憶載體。老人們對村莊的集體回憶,或許能夠還原一個村的縮影,反映著都市郊區“三農”的大時代變遷。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幸福老人村將鄉村文化存留與保護工作融為一體,通過文化鑄魂農村養老和鄉村振興事業。
四、價值意蘊:幸福老人村嵌入式養老模式的內在邏輯
嵌入式包含組織嵌入和功能嵌入,其解決的是農村地區養老資源匱乏和養老服務功能低下的問題,通過嵌入激活帶動各類養老主體和各類社會資源。農村區域可依托本地的生態、農業、旅游等資源優勢,以鄉村戰略為指導,發展農村養老、田園養老、生態旅游等模式。[7]幸福老人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盤活農村宅基地資源,提升了農村地區的養老專業化水平。
(一)社會組織參與是農村養老持續發展的活力所在
社會組織主導是嵌入式養老模式運作的關鍵,其專業性保障了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供給,農村養老的活力和品質依賴于社會組織機構的專業運作管理。幸福老人村是社會組織投資、政府支持、社會組織運營的模式,簡言之,養老發展方向是公辦委托民營、民辦公助民營,讓專業的社會組織來運營養老機構,政府做好規劃、評估等事項,更多發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事業。
社會組織有著立足專業基礎上的持續創新優勢,其自我運作發展能力是撬動農村地區養老資源的持久動力。幸福老人村在運營模式、選址和出資等方面進行了全新嘗試,即以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和租賃為主,并由政府出資建造再交由第三方管理的運營方式。這一項目從規劃設計到建造經營,皆委托第三方負責,設施配置資金也均由社會組織出資,政府只發揮監督和指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社會組織的經營活力。實踐證明,社會組織具有極強的社會公益號召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養老專業技能,其更能夠聯系整合社會、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這也是農村養老發展急需要破解的瓶頸難題。
(二)嵌入式養老是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平臺依托
幸福老人村作為長者照護之家的升級版,其立足上海農村和老人養老實際,把小微養老機構嵌入在鄉村間,這種設置模式既兼顧了農民在農村生活的現實需求,又最大限度激活了農村地區已有的養老資源。
首先,嵌入式實現了小微養老機構與農村社會的有機融合。由于建立在原有的鄉村熟人社會之上,并未脫離鄉村實際的社會結構,更有利于老年農民的情感和心理滿足,這是農民安心在幸福老人村養老的心理基礎。其次,嵌入式提供了一種綜合式的養老解決方案。幸福老人村不是簡單地建養老院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在幸福老人村的老人既可以入住老人宿舍,也可以住在家里,既可以在幸福老人村接受養老服務,也可以就餐、學習、娛樂。最后,嵌入式體現了整個社會對農民的反哺。通過幸福老人村品牌化的推進,其影響和號召力日益增強,社會公益人士、在校學生通過幸福老人村開展公益活動,農村老人與社會建立起互動關系,有效整合了城鄉社會養老資源。
(三)多方共贏是農村養老發展的利益基礎
嵌入式養老模式運行的關鍵是要實現農民、老人、養老機構的共贏,農村養老涉及政府、農民、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需要在多方主體中尋求一種多贏的利益模式。由于農村的資源是碎片化的,農民個體也是分散的,農村地區養老資源既稀缺又零散,整合資源更需要專業社會組織高效運轉。
幸福老人村通過做養老公益,進而撬動農村社會資源整合,實現了老人、農民、社會組織多方共贏。一方面,幸福老人村盤活了農村宅基地資源。目前,幸福老人村的房屋設施都以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為主,將農民閑置下來的宅基地住房租用下來,按照日金折算,盤活了閑置農村宅基地,為受益家庭帶來了經濟增收,宅基地主人有了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帶動了農民的就業。幸福老人村的陪護類崗位,還將優先聘用本村或當地的適齡勞動力,入選者將接受專業培訓,提高養老人才隊伍專業性,以緩解農村養老隊伍資源緊缺問題。這一舉措也將為本村勞動力開拓新的就業渠道,吸納了當地中老年婦女參與照護,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帶動了本村更多人員增收,在農村的村民也是幸福老人村的受益者。幸福老人村作為一種嵌入式養老模式創新必定是多方共贏的格局,同時也是多方參與資源聚集的過程。
五、問題與討論
嵌入式養老模式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專業社會養老結構的嵌入為突破口,宅基地的嵌入式設置是其最大的創新支點。通過盤活農村地區養老資源,讓農村老人享受到了與城里人一樣的專業養老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村老人生活品質。由于幸福老人村是在不斷探索創新中實施的,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比如,農村閑置宅基地相關政策限制,政府財政資金支持有限,農村閑置集體用地和配套用房使用存在限制等難題。
嵌入式養老模式是鄉村振興背景下養老事業在農村的具體展開,幸福老人村通過嵌入式養老優化重構整個農村地區的養老資源。幸福老人村在地域空間上把社會組織嵌入到農村地區,而不是把農民請進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是政府主導,也不是完全依靠社會組織來解決,在管理運營上是依托專業社會組織,而不是政府的部門機構,在受益群體上是農村農民,而不單純是社會組織盈利。
[1]朱欠欠.元治理理論視域下農村養老服務多元供給新模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5).
[2]劉靈輝.大城市邊緣區域新農村承接城市養老產業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9(1).
[3]類延村,冉術桃.農村“精準養老”模式的建構:從同一性向差異化的轉型[J].理論導刊,2018(9).
[4]易軍.農村養老服務如何更給力[J].人民論壇,2019(1)(上).
[5]劉妮娜.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中國特色與發展路徑[J].華南農業大(社會科學版),2009(1).
[6]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2).
[7]張園.養老服務迫切需要新模式新業態[J].人民論壇,2018(8)(中).
(中共中央黨校.嵌入式養老:農村地區農民集中養老新模式探索.2021-06-24)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